我社“医学人文书系”选题会顺利召开 新闻动态-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官方网站

我社“医学人文书系”选题会顺利召开

    10月24日,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医学哲学武当论坛之际,我社“医学人文书系”选题会在湖北医药学院顺利召开。
    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教授,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社长,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赵明杰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段志光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社科部主任边林教授等300余人。
    何少华副社长就本社策划的“医学人文书系”作了发言。
    他说:“近30年,医学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临床诊治的发展。但突显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如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医学的发展、医生的成长和医疗的改革以及人民的福祉。今天,由于社会转型,旧有的秩序被打乱了,新的尚在建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已跟不上我们的脚步,芸芸众生天天踮起脚尖,拼命地赶路,却不知路在何方?”他借用纪伯伦的诗句“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重复千百年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类自身著名的追问:“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来强调:无论是医者抑或就医者,无论是公众抑或社会都应警醒。我们必须深刻地思考、沉重地移步于医学的人学本源、人文观念和人性化实践。我们都迫切地需要一场人文的再教育。就像郎景和院士说的那样,医学史不应只是技术发展史,更是艺术和精神追求史。我们的科技发展,尤其是我们的医学,必须确定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特别是医学的核心对象是人的观念之极端重要性。阐发、讨论和实施医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任何时间都是一个根本性命题。这也就是本社打造《医学人文书系》的初衷。
    何少华副社长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我社已出版的3本医学人文书籍,一本是郎景和院士的《一个医生的人文》,一本是周华君教授的《柳叶刀尖上的人文修炼》,再一本就是《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透过癌症悟人生》。《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透过癌症悟人生》于两天前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优秀出版物向全国推荐,而且是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同时归类在人文历史类。
    最后,何少华副社长对主办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湖北医药学院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诚恳地邀请各位专家加盟到我社打造的“医学人文书系”的作者队伍中来。

附何少华副社长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上午好!
    站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张大庆会长,感谢赵明杰秘书长,感谢医学哲学委员会和湖北医药学院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何裕民教授邀请我参加这次盛会。
    我不是医学工作者,亦不是医学哲学的研究者。但此时此刻,我和大家的愿景是一致的,我的讲话和大会的主旨是相同的。我在此向大家报告一下我社正在打造的医学人文书系。目前出版了三本,一本是郎景和院士的《一个医生的人文》,一本是周华君教授的《柳叶刀尖上的人文修炼》,再一本就是《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透过癌症悟人生》。本周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作为优秀出版物向全国推荐了何教授这本书,很不容易,在全国千万本书中只评选出现90本,而且何教授的书和习总书记的书都归类在人文历史类,绝对的主旋律。所以,我诚恳地邀请各位专家加盟到我社打造的医学人文书系的作者队伍中来。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是1982年由国家文化部批准成立的成立的以科技出版为特色的综合性出版社,现隶属于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享有“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建社三十余年来,我社始终秉承“举科学旗帜、做专业出版”的企业理念,坚持弘扬主旋律的主题出版导向、坚持体现科技特色的专业出版导向和坚持面向市场的大众出版导向,围绕科技与生活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探索出“强劲主业、延伸产业、拓展辅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在医学出版方面,我社出版了《王忠诚神经外科学》《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人类精子学》《创伤学》等一大批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的医卫图书,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形成了集医学专著、医学教材和临床技术三位一体的特色产品线;《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常销不衰,重印11次,发行近3万册,在我国近年神经外科专业医生总共近1万人的背景下,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医学专著出版发行的一个奇迹。
    从今年起,我社还将陆续推出由王正国院士领衔,17位院士联合打造的“现代创伤医学丛书”以及 “环境污染与健康系列丛书” “临床外科全媒体书系” “郎景和关爱女性系列“《现代心脏血管外科学》等重点出版项目。
    目前医学人文书系虽只出版了三本,但我们相信医学人文书系完成后,也必将和上面的书一样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真正实现张大庆教授所讲的启蒙价值。借用《庄子》中的一句话来说也就是:“其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近30年,医学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临床诊治的发展。但突显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如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医学的发展、医生的成长和医疗的改革以及人民的福祉。其症结何在?其出路在哪?刚才何裕民教授所作《医学哲学:应向生命哲学及生活哲学适度延伸》的报告已从不同侧面对此作了阐释,边林教授也从医生成长角度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医者抑或就医者,无论是公众抑或社会都应警醒。我们必须深刻地思考、沉重地移步于医学的人学本源、人文观念和人性化实践。我们都迫切地需要一场人文的再教育。就象郎景和院士说的那样,医学史不应只是技术发展史,更是艺术和精神追求史。我们的科技发展,尤其是我们的医学,必须确定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特别是医学的核心对象是人的观念之极端重要性。阐发、讨论和实施医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任何时间就是一个根本性命题。这也就是我们打造《医学人文书系》的初衷。
    今天,由于社会转型,旧有的秩序被打乱了,新的尚在建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已跟不上我们的脚步,芸芸众生天天踮起脚尖,拼命地赶路,却不知路在何方?是的,“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其实很诗意地重复了千百年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类自身著名的追问:“我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今天,我们为了千千万万普通的医者和就医者,为了一切热爱生活的人在此相聚——他们期盼更公平的医疗服务、更强健的身体、更和谐的社会,康宁的生活。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期盼,正是为了提醒我们人类那不能离弃、不能忘怀、与生俱来的命运,我们决定打造这套《医学人文书系》,其目的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叔本华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我祝大家在美丽的十堰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也预祝本次大会起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何少华副社长发言


《大病之后才明白》图书展示